发布于 

读《阅读的方法》

关于阅读的方法,有一本著名的书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从阅读的层次、书籍的分类、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讲的非常清楚了。

本文要说的是今年罗胖出的《阅读的方法》,虽然书名叫阅读的方法,但书中却没有具体的方法,我觉得叫阅读的意义可能更合适。

书的作者是罗振宇,人称罗胖,得到创始人,最出名的是从 2015 年开始坚持每年举办「时间的朋友」跨年演讲,以及公众号每天早上 6 点准时推送 60 秒的语音内容。

这本书很容易读,我读书非常慢,一个周末也读完了。下面说说我的一些理解。

专注、随意

看书需要专注,最好是能进入心流状态,我一直跟女儿说,学习的时候专注地学习,玩的时候就畅快地玩,否则既没学习,也没玩好,时间也浪费掉了,所以如果读书时,还在想着其他事情,肯定是过目即忘。

但看书也是随意的,任何一本书都可以随时翻开、随时合上,不必把读书太当一回事。阅读应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,不用刻意追求结果,享受过程就好。我之前看书经常是从前言看起,导致很多书都看不完,就像四级单词永远都在背 abandon 一样,罗胖说的这种随意正是我需要的。

随意地看,记不住怎么办?在知乎、头条上也看到过很多人问,读的书记不住,那看了有什么用?我之前也会有这样的困惑,直到我看到这样一个解释:

你有生以来吃了那么多饭,都能记得吃的啥吗?不必记得,因为它的精华,已经成长为你强健的身体。读书也一样,不必记得,但读书的过程及内容,已经融入了你的修养。

有了专注和随意,我们才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不同种类的书,从书中了解到自己的局限性,也可以看到世界的多样性。当看到是那些和我们的直觉、本能不一样的观点和方法时,需要记录、思考,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成长。

慢慢读的书越来越多,我们的谈资就多,能够与人交流,交流的过程中又能吸收不同的知识,如此往复。我老婆觉得这种「谈资」太功利了,就像我最近在看马未都的观复都嘟,我跟老婆说,这个可以了解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,知识面变宽了,可以吹吹牛逼了,老婆就说我太功利,我倒觉得这些“功利”的东西是在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属物,也并非坏事。

抽象思维

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,处处都体现了抽象思维,抽象接口、抽象基类等。有抽象的思维就能以俯视的角度去看问题,当站在更高的层次往下看时,很多问题便不再是问题,很多困难也可以迎刃而解了。

例如:从开发人员的角度,是在做一个具体的任务,比如:攻坚某个技术难题,但从公司层面讨论后发现,这一块的需求是个伪需求,优先级没那么高,甚至可以不做,资源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,那个所谓的难题自然也就不用去研究了。

抽象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层次越高就越有共性,能够建立起一套模型,比如在低代码的产品中有很多的业务组件,如果不进行抽象,看到的每个组件都不相同,因为都是实现不同的业务,但如果抽象成模型,一个组件有入参、出参、事件,只要是遵循这三者的规范,都可以接入到平台中,并能和平台的其他部分进行无缝对接,这样站在抽象层面来看,价值就很大了。

往下深挖一厘米

很多时候我们看书,或者听演讲,碰到了一些新词,看过,听过后便觉得自己很熟悉了,好像真的了解了一样,但如果跟人谈起,被问到,会发现根本就解释不清楚。

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,碰到新的概念或词语,便会记录、查询,了解其意思,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又会遇到其他的不懂的词语,如此循环下去,尽量把每一个疑惑都搞懂。

否则,不懂装懂就会闹书中这个故事里的笑话了:

从前,有位僧人与一位文士同宿于夜航船中。文士高谈阔论,僧人敬畏慑服,双脚蜷缩而眠。过了一阵,僧人感觉文士言语中多有破绽,就问文士说:“请问这位相公,‘澹台灭明’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?”学子说:“是两个人。”僧人又问:“这个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?”学子说:“当然是一个人!”僧人听了笑着说:“这么说来,还是让小僧先伸伸脚吧。”

往下深挖除了从 0 到 1 弄清楚某个概念,还有不断重复的意思。

杨绛在《钱锺书是这样做读书笔记的》中提到,“钱锺书读过的书不仅多而且不易遗忘,这种本领归功于他独特的读书笔记之法。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,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。他说,一本书,第二遍再读,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。最精彩的句子,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。” 。

看到这个我才了解到自己的阅读是多么不认真和肤浅。

最后,除了重复,往下深挖还可以从多方位,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同一个事物,就像学习编程过程中一个知识点可以多找几本参考书,看看不同的作者是怎么理解这个知识点的,这样会更全面地学习。看书也是一样,不要只读一个人所谓的“代表作”,否则会错过很多,随机漫步似的闲逛,能发现更有意思的风景。

以史为鉴

我们在编程时遇到的各种问题,总是很容易在网上找到答案,因为我们遇到的问题,早就有很多的人遇到过了,并且沉淀出来了解决方案,我们只需要找到它,学习利用即可。

书籍世界储存了人类文明中所有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的选择,成功的、失败的、好的、坏的,在别人的剧本里早就上演过了。

阅读的越多,我们的解决方案也就越多,到遇到问题,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,这些方案可以给供我们参考,书中的一个比喻很有意思:

可以把头脑想象成一个会议室,一开始是我们的家长、老师、朋友在会议室中,随着读书越来越多,会议室中的厉害的人也越来越多,当遇到艰难的选择,他们就会把意见放到桌上,供我们参考,最终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。

超时空对话

常说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疫情当下,行万里路变得更加困难了,但读万卷书,只要你愿意,是可行的。

游记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历名山大川、了解风土人情。

自传、回忆录可以看到作者是怎样记录、沉淀、筛选和输出他经历的那些有趣的场景和细节。

读这些书时,可能有困惑,可能随即又能找到答案,如同穿越了时空,和作者在面对面对话一样。

书的延伸

一本书的知识是有限的,但作者会有很多的引用和推荐,我们可以顺这些线索找到更多的书籍,每本书都和其他的很多书有关联,就像走进一扇小门,却发现里面别有洞天,不断地能打开新的世界。

如果没有阅读的开始,就会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。

之前在网上无意中发现 flomo 这个工具,然后看 flomo 101 的入门文档,知道了这个工具的创始人是少楠,后来在少楠的播客节目中知道《增长黑客》的作者范冰,范冰也有自己的播客节目,其中有一期聊知识管理工具,我便尝试了 Obsidian ,在学习 Obsidian 用法的过程中,又发现了 logseq ,现在 Obsidian 和 logseq 是我很喜欢并常用的两个工具。

就这样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连接,最终就像一张网一样。

罗胖的这本书,就是这样一张网的源头,里面有大量书籍片段的引用,每章后还有书单推荐,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,用这本书做跳板,去结出属于自己的网。

最后

看过一句话,觉得很有道理:“想都是问题,做才有答案”,读书、跑步也都一样,首先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。

当阅读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方法真的还重要吗?